宋恭帝德祐二年正月十九日,经过四十年激烈战斗,蒙古帝国终于逼近南宋的都城临安。此时,南宋实际控制者谢道清决定带领宋恭帝向蒙古投降。投降的程序开始了,谢道清派遣了左丞相吴坚、右丞相文天祥和内臣贾余庆前往蒙古军营商议投降事宜。
然而,吴坚和贾余庆的目的确实是投降,而文天祥则别有用心,他并非为了投降,而是借此机会劝说蒙古军主帅伯颜撤军。显然,伯颜并不打算退兵,最终文天祥被扣押,关进了蒙古的大牢。
公元1276年正月二十二日,宋理宗的皇后谢道清以宋恭帝的名义下令临安开城投降,标志着大宋的最后一丝国运的尽头。而在投降的前夜,宋度宗的另外两个儿子则悄然逃离,这一举动让南宋的投降显得稍有遗憾。
虽然两位小王爷逃走,但南宋的王室还是完成了投降的正式程序。按照惯例,南宋的高官,如吴坚和贾余庆,会作为“祈请使”前往大都,拜见蒙古帝国的皇帝忽必烈。1276年二月初,吴坚一行出发前往大都,但蒙古军主帅伯颜认为,文天祥作为“投降使者”应当同行,因此在关押了二十日后,文天祥终于被释放。
展开剩余80%当文天祥得知南宋已投降并且也将前往大都时,他情绪激动,愤怒地表达了对投降的不满。然而,无论他愿不愿意,前往大都朝拜忽必烈的行程依旧启动了。
当文天祥一行到达镇江时,两个熟悉的面孔突然出现在他的视线中,这两人是文天祥的旧部杜浒和金应。金应低声告诉文天祥,他们一直隐藏在临安城外,暗中打探他的消息,并得知他被软禁于蒙军大营。
文天祥听后感到疑惑,问道:“你们为何出现在这里?”杜浒则透露,他们原本打算追随张枢密而逃,却在得知文天祥将前往大都后,决定跟随文天祥一同北上。
文天祥带着笑意回应:“你们二人,恐怕不仅仅是为了找我吧?”金应坦率地问:“大人,您真打算为蒙古效力,永远放弃大宋吗?”文天祥沉思片刻,冷静地回答:“一日为宋人,终身为宋人。国破家亡,我惦记的只有这两件事。我在寻找脱身之法,愿以余生报效国家。”
杜浒和金应对文天祥的决心表示赞许,他们也决定为文天祥效力。杜浒豪爽地说:“钱,世上几乎没有买不到的东西,除了忠诚和气节。”文天祥点头表示认同,然而却也感叹道:“钱买不到忠诚与气节,但却能迅速腐蚀它们!”
随后,三人决定趁夜逃脱,杜浒的江湖气息为他们带来了一些帮助。余元庆这个地方能手很快加入了他们,并且凭借自己的人脉和地头优势,帮助文天祥找到了能够带领他们逃离的引路人和渡船人。
一夜间,文天祥一行与当地的蒙军护卫喝酒,借着酒劲和杜浒的手段,将护卫灌醉,便趁机离开。月黑风高的夜晚,他们穿行在镇江的青石巷,手持蒙军的通行灯,顺利地来到引路人家。
然而,计划并非一帆风顺。老汉本以为只有余元庆等少数人要渡江,没想到突然出现了这么多人。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,老汉拒绝继续引路,但通过杜浒的几两白银和说服,老汉最终同意带他们通过蒙军的封锁,成功到达长江渡口。
然而,渡船并未如预期出现,黑暗中,他们焦急地寻找着过江的船只。最终,他们发现一只破旧的渔船,虽然条件简陋,但依然可以帮助他们渡江。
船上的渔夫收下了杜浒给的白银,便在灯光昏暗的夜晚开始了他们的渡江之行。就在他们行进时,一艘蒙军巡逻船突然出现,并向他们发出警告。老渔夫似乎毫不在意,继续驾船前行。就在蒙军舰船快要接近时,渔夫巧妙地让船触礁停滞,让他们成功逃脱。
这一刻,文天祥心中涌现出一股从未有过的力量。终于,渔船成功穿越长江,抵达了对岸,他们离开了困扰已久的敌人,心情变得无比激动。
然而,他们在路途上又遭遇了重重困难。当他们到达扬州时,李庭芝的回信却让他们陷入了困境。李庭芝误以为文天祥是来招降他们的间谍,提出了格杀令。文天祥决定亲自去扬州,为自己澄清冤屈,解开误会。
然而,当他们接近扬州时,文天祥和随行人员却再次被困。在金应的建议下,他们决定改道,穿越蒙军和宋军的重重封锁,终于到达通州——一个信息迅速传播的城市。
在通州,他们听到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:二王已经在温州现身,众多忠臣正向温州集结。文天祥看到新的希望,决心继续为南宋的复兴而努力。
然而,金应在长途跋涉中因病倒下,临终时,他表示自己无法继续陪伴文天祥了。文天祥对金应的死感到极为悲痛,他为金应举行了简单的葬礼,并在心中承诺要为国家的复兴而奋斗。
最终,文天祥带着金应的遗志,继续向温州进发,踏上了拯救大宋最后希望的艰难旅程。在海上,他写下了动人的诗句:“几日随风北海游,回从扬子大江头。臣心一片磁针石,不指南方誓不休!”
发布于:天津市